1.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( )
A.桂棹(zhào) 匏樽(páo) 举酒属客(zhǔ) 横槊赋诗(shuò) 不绝如缕(lǚ)
B.旌旗(shèng) 冯虚御风(píng) 依歌和(hè) 潜蛟(qiǎn jiǎo) 渔樵(qiáo)
C.愀然(qiǔ) 嫠妇(lí) 舳舻(zhóu) 酾酒临江(lì) 挟飞仙(xié)
D.枕藉(jí) 江渚(zhǔ) 山川相缪(miù) 扣舷(xián) 蜉蝣(fú yóu)
天下书卷 ,就连计算机也有尚未收录的沧海遗珠,就连作者本人也不会完整记住自己细细打(磨/摩)的情节、精心雕刻的人物。若读者是为了阅读而记住,未尝有些可怜且可悲。
读书的目的不外乎两种,一是功利,二是纯粹,两者也并非泾渭分明。考试用的书,包括教材、教辅、理论著作,我真是硬着头皮看了无数,逻辑、推论、原理从不会在脑海里长久停留,只能拿出 的气势,连夜奋战只为了考试当天,能够竹筒倒豆子般顺畅作答。但这种阅读的比例很小。纯粹阅读时,我没有什么书单,全凭个人偏好去选择散文、随笔、小说等,若连读此类书籍都是为了“记住”,那阅读时的轻松快乐也将会被剥夺。
随心所欲读书,哪怕转眼就忘,只要过程是畅快的, 足够;有的文字略显深刻,需含英咀华细细思索,即便当下没有结果,等上几年,再次翻看时,那种独属于你一人的豁然开朗之感算得上人生一大高光时刻。
功利与纯粹,两者没有 ,也并不冲突,就像我的左手和右手也不会提出“唯我独尊”的愚蠢要求,它们相互配合着使我成长。难啃的书得磨,豆子倒完之后的事就交给阅卷人,我已如释重负。喜欢的书无(须/需)急,读罢,即便忘记情节,一些情感、一些场景、一些字句实际上已经不受控地在身体里流淌。 ——丁朝欢《记住不是唯一的目的,读便是》
2.文中加点词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( )
A.泾渭分明(jīng) 含英咀华(jǔ) 打磨 无须
B.泾渭分明(jìng) 含英咀华(jū) 打磨 无需
C.泾渭分明(jīng) 含英咀华(jǔ) 打摩 无须
D.泾渭分明(jìng) 含英咀华(jū) 打摩 无需
3.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的词语,全都恰当的一项是( )
A.堆积如山 置之死地 已然 高下之别
B.浩如烟海 破釜沉舟 已然 优劣之分
C.堆积如山 置之死地 当然 高下之别
D.浩如烟海 破釜沉舟 当然 优劣之分
4.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,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( )
A.若读者是为了记住而阅读,未尝有些可怜且可悲。
B.若读者是为了阅读而记住,不免有些可怜且可悲。
C.若读者是为了阅读而记住,未尝有些可怜且可悲。
D.若读者是为了记住而阅读,不免有些可怜且可悲。
5.下列各项中,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( )
A.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。
B.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,像扫帚那么大。
C.而半山居雾若带然。
D.天台四万八千丈,对此欲倒东南倾。
练习范围:字音、字形、成语、病句、修辞
参考答案:
1.A 2.A 3.B 4.D 5.C
解析:
1.B.“旌旗”中的“旌”读jīng;“潜蛟”应读qián jiāo;C.“愀然”中的“愀”读qiǎo;“舳舻”中的“舳”读zhú;“酾酒临江”中的“酾”读shī;D.“枕藉”中的“藉”读jiè;“山川相缪”中的“缪”读liáo。
2、3题略。
4.原句语病有两处:一是语序不当,“为了记住而阅读”而不是“为了阅读而记住”;二是不合逻辑,“未尝有些可怜且可悲”应该是“不免有些可怜且可悲”。
5.例句:比喻,“豆子倒完”比喻作答完试题。
A.拟人,“怒涌”把白云人格化。B.无修辞,“像”表比较。C. 比喻,把云雾比作飘带。D.夸张,“四万八千丈” 夸张的写出了天台山的高,又以天台山的高衬托了天姥山的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