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5日中国足协发表《关于限期支付拖欠费用的通知》,表示拖欠相关转会费用、工资奖金和税费的俱乐部,必须要在8月15日前解决,否则亚足联将取消参加亚洲赛事的资格,中国足协也会将其驱逐出下赛季的职业联赛。
中超为什么被告到国际足联(凭什么足协背锅 交过钱了为何依然成被告?只因俱乐部是法盲)
根据这个名单上,共有多达18支中国俱乐部,其中13支中超俱乐部上榜,没有上榜的中超俱乐部则只有延边富德、河南建业和贵州恒丰智诚这三支球队。这多少让人很诧异,这三家俱乐部在中国绝对数不上“豪门”,“平民球队”倒是合适的称呼,为何“平民球队”不欠钱,“豪门”倒是欠钱还被人上告到了亚足联?然而这些“豪门”俱乐部很快打了足协和亚足联的“脸”。
很快在中国足协下发通知后几个小时内,就有多家俱乐部发出通告,证明自己交过钱了,妥善的言辞中透漏着对足协“催债”的不屑,“老子明明交过钱了,还让我交什么钱,想钱想疯了吧?”球迷也纷纷力挺俱乐部,指责中国足协没有认真调查就发布“讨债令”,太不职业了,进而引申到中国足球被不职业的足协给毁了。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?中国足协表示这个锅凭什么让我背?
难道国际足联,亚足联包括中国足协真的“冤枉”了中国俱乐部吗?那这个委屈可大了。的确,这些俱乐部能够花几千万欧元引进大牌外援,大牌教练,难道还能拖欠几万欧元的培训补偿费或联合机制补偿费?
事实是它们真的拖欠了没有还,足协还真没冤枉中国俱乐部。在国际足联发来的裁决书内,清清楚楚写着这18家俱乐部拖欠哪些俱乐部的培训补偿费与联合机制补偿费,这18家俱乐部总共涉及62名球员,其中上海申花涉及的球员最多,高达12名球员。
按照国际足联规定,职业球员在12岁之后,培养以及效力过的机构或俱乐部,在这名职业球员发生转会交易后,都会到相应的培训补偿费或联合机制补偿费。而中国的这些俱乐部正是忽视了这笔费用,才被国外的俱乐部、机构告到了国际足联争议解决庭。
中国足协在7月11日就已经收到了亚足联的催促函。中国足协收到亚足联的通知后,立刻转发了相关俱乐部,据了解当时可能不止是18家俱乐部。结果多数俱乐部并没有当回事,也没有任何回复。于是,才有了7月25日的这份正式文件。在这种情况下,各个俱乐部才着急了,纷纷查询自己到底欠不欠钱。一些相关俱乐部经过核实后,认为自己已经都补交过了相关费用,所以纷纷发出公告,声称“并不欠钱”,我很委屈。
“不欠钱”,为何被亚足联“讨债”,为何还成了国际足联争议解决庭的被告。这里不得不提出一个令人无奈的现实,很多俱乐部根本不懂国际足联的规则,这些职业俱乐部才是不职业的“法盲”。
这些俱乐部在被告到国际足联,意识到自己确实拖欠培训补偿费或联合机制补偿费,几万欧元的“小钱”对于他们来说,根本不在话下,多数俱乐部都立刻进行了偿还。但,关键的问题来了。在偿还了欠费后,这些俱乐部并没有向国际足联、亚足联,哪怕是中国足协提供“已解决上述拖欠费用的证明函,付款证明”。
钱虽然是还了,但是官司还在。国际足联争议解决庭并没有收到已经还款的证明,所以当然没有撤拆,当然会按照规定时间通过亚足联、中国足协向这些俱乐部索要“拖欠的费用”。从这个细节来看,中国这些俱乐部,特别是很多每年投入近10亿的大俱乐部,竟然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,实在令人感到无奈、悲哀,在国际上显得有些可笑和幼稚。
可以想象,中国俱乐部既没有支付国外俱乐部联合机制补偿的习惯,也没有向其他俱乐部索要这笔补偿费用的习惯。虽然这对中国“土豪”俱乐部来说这是一笔“小钱”,但这却是职业足球应有的意识。
如此看来,我们确实冤枉足协了!